第26章_长安的荔枝
笔趣阁 > 长安的荔枝 > 第26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6章

  一转眼,就是一年过去。

  “李家大嫂,来喝荔枝酒啦。”

  阿僮甜甜地喊了一声,把肩上的竹筒往田头一放。李夫人取出两个木碗,旋开筒盖,汨汨的醇液很快便与碗边平齐。

  阿僮从怀里又取出两个黄枇,递给李夫人身旁的小女孩。小女孩不去接黄枇,却过去一把抱住她肩上的花狸,揉它的肚皮。花狸有些不太情愿,但也没伸出爪子,只是嘴里哼哼了几声。

  远处的林田里,一个人影正挥汗如雨地搅拌着沤好的粪肥,虽然他一条腿是瘸的,干劲却十足。他正要把肥料壅埋到每一根插在地上的荔枝树枝下。它们的枝节上皆有一处臃肿,好似人的瘤子一样,还用黄泥裹得严严实实。隐隐已生出白根毛。如果培育得法,枝条很快就能扎下根去。

  阿僮朝那边眺望了一眼,转身要走。李夫人笑道:“都一年了,你还生他气呢?既是朋友,何必这么计较。”

  “哼,等他把答应我的荔枝树一棵不少地补种完,生出叶子来再说吧!”阿僮哼了一声,又好奇地问道:“你们从那么好的地方跑来这里,你难道一点都不怪那个城人?”

  李夫人撩起额发,面色平静:“他就是那样一个人,我也是因为这个当初才嫁了他。”

  “哈?他是什么样的人啊?”

  “好多年前了,我们一群华县的少男少女去登华山,爬到中途我的脚踝崴伤了,一个人下不去,需要人背。你知道华山那个地方的险峻,这样背着一个人下山,极可能摔下万丈深渊。那些愿为我粉身碎骨的小伙子们都不吭声了,因为这次真的可能粉身碎骨。只有他把我背起来,一路下山去。我问他怕不怕,他说怕,但更怕我一个人留在山上没

  命。”李夫人说着说着,不由得笑起来,“他这个人呐,笨拙,胆小,窝囊,可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。”

  阿僮挑挑眉毛,城人居然还干过这样的事,看来无论什么烂人都有优点。

  “其实他去找杨国忠之前,跟我袒露过心声。这一次摊牌,一家人注定在长安城呆不下去。只要我反对,他便绝不会去跟右相摊牌。可这么多年老夫老妻了,我一眼就看出他内心的挣扎。他是真的痛苦,不是为了仕途,也不是为了家人,仅仅只是为了一个道理,却愁得头发全都白了。二十多年了,他在长安为了生计奔走,其实并不开心。如果这么做能让他念头通达,那便做好了。我嫁的是他,又不是长安。”

  李夫人看向李善德的背影,嘴角露出少女般的羞涩,:“只要他肯背着我下山,无论是华山还是泰山,又有什么区别呢?”

  阿僮歪了歪脑袋,对她的话不是很明白。她还想细问,忽然看到李善德手持木锹从田里朝这边走过来,赶紧一甩辫子,迅速跑开了。过不多时,李善德满头大汗地走过来,接过夫人递来的酒碗,咕咚咕咚一饮而尽。

  好酒!这可不是米酒兑荔枝水,而是扎扎实实发酵了三个月的荔枝果酒。

  李善德放下碗,靠着田埂旁的一块石碑缓缓坐下。虽然小臂酸痛,可浑身出了一层透汗,却畅快得很。他把碗里的残酒倒在碑底的土里,似是邀人来喝。

  这石碑只刻了“义仆”二字,其他装饰还没来得及刻,经略府便取消了立碑的打算。李善德索性就把它扛回来,立在园旁做个陪伴。

  他给石碑倒完酒,凝望着即将成形的荔枝园,黝黑的脸膛浮现出几许感慨。

  在这一年里,李善德在石门山下选了一块地,挽起袖子从一个刀笔吏变成一个荔枝老农,照料阿僮的果园,顺便补种荔枝树赎罪。他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叩石垦壤,完全不去理睬世事。唯一一次去广州城,只请港里的胡商给不知身在何处的苏谅捎去一封信。

  “有点奇怪啊。”

  李善德暗自嘟哝了一句。他虽然不问世事,但官员的敏感性还在。荔枝在去年成功运抵京城之后,变成了常贡,转运法也很成熟,按道理今年朝廷从五月份开始就该催办新鲜荔枝了。可今天都七月中了,怎么没见城吏下乡过问呢?这时他听见一阵马蹄敲击地面的声音,示意夫人和女儿抱着花狸躲去林中,然后站起身来。

  只见顶着两个黑眼圈的赵欣宁带着一大队骑兵,正匆匆沿着官道朝北方而去。他注意到路边这个荔枝农有点脸熟,再定睛一看,不由得勒住缰绳,愕然问道:

  “李善德?”

  “赵书记。”李善德拱手为礼。

  “你现在居然变成这样……呵呵。”赵欣宁干笑了两声,不知是鄙夷还是同情。“赵书记若是不忙,何妨到田舍一叙。新酿的荔枝酒委实不错。”

  “你还真把自己当成陶渊明了啊……外头的事一点都不知道?”

  “怎么?”

  赵欣宁手执缰绳,面色凝重:“去年年底,安禄山突然在范阳起兵叛变,一路东进,朝廷兵马溃不成军。半年之内,洛阳、潼关相继失陷。经略府刚刚接到消息,如今就连长安也沦陷了!”

  “啊?”酒碗从李善德的手里坠到地上,“何至于,长安……怎么会沦陷?那圣人何在?”

  “不知道。朝集使最后传来的消息,说圣人带着太子、贵妃、右相弃城而走,如今应该到蜀中了吧?”

  李善德僵直在原地,像被丢进了上林署的冰窖里。长安就这么丢了?圣人走了,阖城百姓如何?杜子美呢?韩十四呢?他咽了咽唾沫,还要拉着对方询问详情。赵欣宁却不耐烦地一夹双镫,催马前行。刚跑出去几步,他忽又勒住缰绳,回过头看向这个乡野村夫,神情复杂:

  “你若不作那一回死,怕是如今还在长安做荔枝使——真是走了狗屎运呢。”

  赵欣宁一甩马鞭,再次匆匆上路。天下将变,所有的节度使、经略使都忙起来了,他可没时间跟一个农夫浪费。

  李善德一瘸一拐回到荔枝林中,从腰间取出小刀,在树上切下一枚无比硕大的丹荔,这是这园中今年结出最大的一枚,珠圆玉润,鳞皮紫红。他把这枚荔枝剥开瓤来,递给女儿。

  “阿爷不是说,这个要留着做贡品,不能碰吗?”女儿好奇地问。

  李善德摸摸她的头,没有回答。女儿开心地一口吞下,甜得两眼放光。他继续树上的荔枝都摘了下来,堆在田头。这都是上好的荔枝,不比阿僮种的差,本作为贡品留在枝头的。他缓缓蹲下,一枚接着一枚地剥开,一口气吃下三十多枚,直到实在吃不下去,才停下来。

  当天晚上,他病倒在了床上。家人赶紧请来医生诊过一回,说是心火过旺,问他可有什么心事?李善德侧过头去,看向北方,摆了摆手:

  “没有,没有,只是荔枝吃得实在太多啦。”

  文后说明

  这篇文章的最早缘起,要追溯到我写《显微镜下的大明》时。当时我阅读了大量徽州文书,在一份材料里看到一个叫周德文的歙县人的经历。

  永乐七年,朱棣决定迁都北京,从南方强行迁移了一批富户,其中包括了歙县一户姓周的人家,户主叫周德文。周德文一家被安排在大兴县,他充任厢长,负责催办钱粮,勾摄公事,去全国各地采购各种建筑材料,支援新京城建设。

  这份工作十分辛苦,他“东走浙,西走蜀,南走湘、闽,舟车无暇日,积贮无余留,一惟京师空虚、百职四民不得其所是忧,劳费不计。凡五六过门,妻孥不遑顾。”周德文作为负责物资调度的基层小吏之一,因为太过劳碌,病死在了宛平县德胜关。

  周德文的经历很简略,没什么戏剧性,但每次读史书我总会想起他。

  如果你用周德文的视角去审视史书上每一件大事。你会发现,上头一道命令,下面的人得忙活上半天,有大量琐碎的事务要处理。光是模拟想象一下,头发都会一把一把地掉。

  汉武帝雄才大略,一挥手几十万汉军精骑出塞。要支撑这种规模的调动,负责后勤的基层官吏会忙成什么样。明成祖兴建北京、迁出金陵、疏通运河,可谓手笔豪迈,但仔细想想,这几项大工程背后,是多少个周德文在辛苦奔走。一将功成万骨枯,其实一事功成,也是万头皆秃。诸葛亮怎么死的?还不是因为他主动下沉,把“杖二十以上皆亲决”的刻碎庶务全揽过去自己做,生生被累薨。

  所以说,千古艰难唯做事,一事功成万头秃。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。可惜的是史书对这个层面,关注得实在不够多。

  今年疫情期间,我看了几部日本电影:《决算忠臣藏》、《搬家大名》《超高速参勤交待》、《陛下万万税》等,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基层办事员的角度去审视历史事件,与我最近几年的想法不谋而合。当时我就在想,中国古代一定也有类似素材,我构想了好几个,只是没时间写。

  今年5月31日,一个朋友发微博说:“杨贵妃要是马嵬坡没死真逃到了日本,是不是再也吃不到荔枝了?”我一下子灵感勃发,果断地放下其他工作,试着把“一骑红尘妃子笑”用周德文式的视角解读一下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er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er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